肉桂(礼盒)
翻开古代茶诗,“武夷茶”、“建茶”的身影随处可见。苏轼叹“武夷溪边粟粒芽,前丁后蔡相笼加”,陆游赞“建溪官茶天下绝,香味欲全须小雪”,白玉蟾吟“武夷高处是蓬莱,采取灵芽手自栽”。为何古人笔下鲜少提及如今响当当的“武夷岩茶”?这三者之间,究竟有何联系与区别?
#1“武夷茶”:闽北茶香的广阔天地
地域定义: 武夷茶,泛指目前包括武夷山市在内,整个闽北地区10个县市所产的各种茶。茶类涵盖: 其中既有乌龙茶,也有红茶,还有绿茶。它是一个基于地理区域的统称,包容性强。
#2“建茶”:烙印着历史的古韵称谓
历史根源: 建茶,是古代的闽北茶概念。行政区划溯源:汉末吴国设 “建安县”。唐时改为 “建州府”。宋代改称 “建安郡”。境内主要河流称 “建溪”。
名称由来: 当时的武夷山市称为崇安县,只是建州府下辖的一个县。尽管地名屡变,前缀总不离‘建’字,因此这个地区所产的茶,一概称为“建茶”,或者“建溪茶”。与“武夷茶”的交叠: 因为武夷山在建州府境内,有时也会称为“武夷茶”。在那时人们心目中,武夷茶与建茶,基本是一个概念。当然,也有单指武夷山所产的茶的情况。
#3“武夷岩茶”:乌龙茶中的岩骨花香
精准定义: 武夷岩茶,特指产于武夷山市境内的乌龙茶。出现时间: 乌龙茶出现于明中叶时期。前身演变:宋元时期: 武夷山是唯一的官方御茶园(北苑茶园)。所产茶为皇家专用“龙凤团茶”的蒸青小茶饼,与当时的武夷茶/建茶并无区别。明初罢御茶园后: 武夷山生产一种名为松萝茶的绿茶。明中叶后: 乌龙茶出现。
独特命名: 因为武夷山所产乌龙茶品质优异,有特别的岩韵,所以将其称为武夷岩茶。工艺传承: 尽管武夷岩茶出现得较迟,但与宋元时期的北苑茶文化一脉相承,而且保留了许多当年的制法,特别是在焙火方面,至今所用手工炭焙的工具与方法仍与北苑茶一致。
#4总结:一脉相承,各具风华
“建茶” 是烙印着古代闽北行政区划印记的历史名称。“武夷茶” 是以地理为核心的现代区域茶类统称(闽北地区各类茶)。“武夷岩茶” 是特定地域(武夷山市) 内特定茶类(乌龙茶) 的工艺与风味的结晶,承载着北苑贡茶的深厚底蕴。品一杯武夷岩茶,不仅是品味当下的岩骨花香,更是啜饮一段跨越千年的茶史长河。从“建茶”的贡院辉煌到“武夷岩茶”的岩韵独具,这片神奇的土地,始终流淌着不息的茶香。
友情链接